根据XM外汇官网APP的小摩报道,小摩策略团队近日强调了“现金”的美股重要性。过去一年,回购美股公司的潮或回购总额接近96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见顶达到过去三年均值6440亿美元的欧股1.5倍;如果下半年回购节奏保持不变,全年回购金额将首次突破万亿美元。迎超

这一现象背后的小摩推动因素是强劲的现金流:标普500的盈利预测在上半年被不断上调,2025年每股盈利预期从255美元提高到269美元,美股自由现金流收益率(剔除金融行业)维持在3%以上,回购为回购提供了充足的潮或资金。

此外,见顶由于特朗普去年签署的欧股《综合预算法案》,资本开支和研发支出可以在当年全额费用化,迎超小摩团队预测每年可为标普500的小摩自由现金流多贡献5美元,进一步增强了回购计划的支持。

然而,小摩提醒,回购是“顺周期”的历史表现显示,回购金额和每股收益的相关系数高达0.8,一旦盈利预期下滑,回购往往比盈利更快回落。目前,美国CEO信心指数已降至疫情低点,企业信心连续两季处于收缩状态,若就业市场走弱,企业可能优先削减可变的回购预算。

与此同时,资本开支正在逐步上升:设备投资占GDP的比例从年初的2.2%升至2.5%,美股七大巨头过去四个季度的资本开支和研发支出总计达到4500亿美元,同比增加了千亿美元。在现金流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企业在资本支出上加码,同时维持回购计划,难免资源分配上会出现问题。

转向欧洲,情况则较为截然不同:斯托克600的回购收益率虽然提升至1.5%,但仍低于美股的3.2%,且绝对回购规模连续三个季度停滞。盈利能力显得尤为不足,预计到2025年的加权盈利增速为-1%,中位数利润表现也较弱,因此企业缺乏资金来进行大规模回报给股东。

不过小摩认为,明年欧洲有可能迎来财政刺激:德国的财政措施预计将使欧元区的财政脉冲从-0.3%提升至+0.8%。与能源价格回落叠加,预计到2026年斯托克600的盈利增速将跃升至12%,超出美股的11%。一旦盈利回升,欧洲企业在回购和分红方面空间更大,目前回购和股息仅占EBITDA的15%,远低于标普的40%,因此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资产配置的趋势也在向欧洲倾斜。用“回购+股息”组合计算的股权收益率,斯托克600减去德国十年期国债后仍有2%的正利差;美股的同类利差则已转为负值,意味着持有股票的吸引力被显著削弱。再加上美元实际利率的下行,小摩外汇团队预计年底欧元兑美元将升至1.22,这将进一步增强欧洲的投资回报。

在战略层面,小摩自3月以来一直提醒投资者“欧股上涨过快需要调整”,而目前SX5E在5400点横盘已近六个月,相比标普500落后了15%。他们认为“健康整固”接近尾声,建议在四季度逐步将欧股的评级从“中性”上调至“超配”。但他们会耐心等待德国财政方案的落实以及美国就业数据的进一步确认。

作为过渡策略,小摩倾向于“减持日股,增持欧股”,因为日经225相对欧股已经回到年初的高点。如果日本自民党新首相兑现“大规模财政扩张”,日本央行可能开始减持37万亿日元的ETF,届时日股的相对动能可能会减弱,资金可能转向估值更低且前景较好的欧元区。

在行业配置上,小摩将欧洲的化工、金属与采矿、国防行业上调至“超配”,理由是天然气价格的下跌和中国需求的改善将推动整体市场的复苏;而半导体和汽车行业则下调至“低配”,因为面临库存和价格战的双重压力。

在美国,科技和通信服务分别贡献了64%的回购量,但美股七大巨头的自由现金流在过去三个季度中一直跑输净利润。如果AI领域的资本支出继续飙升而商业化进展滞后,这些“大户”的回购能力将受到挑战;金融板块的现金流也显示出趋于平稳,回购的持续性也存在疑问。换句话说,虽然万亿级的回购盛宴未必结束,但主导地位或将由“美股科技”转向“欧洲老经济”。

总结来说,小摩并未直接看衰美股,而是通过数据强调了“现金流”的关键性——在美国,盈利和资本支出互相竞争;在欧洲,随着财政政策的放松,盈利回升将推动回购增长。四季度全球资金将再平衡,谁能掌握可持续的现金流,谁就能接过回购的接力。